查看原文
其他

王世襄丨最好的人生,是玩到极致

谁最中国 抱蒲堂 2020-12-15


我对任何身外之物,都抱 ‘由我得之,由我遣之’ 的态度,只要从它获得过知识和欣赏的乐趣,就很满足。


物归其所,问心无愧,便是圆满的结局。


——王世襄




他耽于物、溺于玩,架鹰捉獾斗蛐蛐,竹刻漆器老家具,经手活物、玩物不计其数,过眼古董、宝物数不胜数,一生痴迷、乐此不疲。


老来唯不改痴情,最牵肠挂肚的却是一只菜篮子——


他曾与夫人同携此物,风雨共济、相濡以沫,去世前的唯一愿望,是把它放在二人墓穴间。

他,就是王世襄,一辈子活过别人几辈子。


王世襄旧藏 紫红鹰水葫芦两具


抗战时将追回的两千余件文物藏入故宫,加入梁思成组织的营造学社研究古代建筑,还做得出一手被汪曾祺赞不绝口的京味好菜。


历经坎坷,却对生活充满热忱,靠着“傻劲”和“狠劲”,在逆境中笔耕不辍。


从玩物到研物,从大俗到大雅,玩物不丧志,玩物能养志,玩出了门道,玩成了大家,笑着活到老,认真顽到老。



尽显文心


王世襄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,就是1985年《明式家具珍赏》与《明式家具研究》的相继问世。


自此中国有了明式家具的相关研究,让世人看到了明式家具的独特魅力。

他不但创建了明式家具研究体系,从人文、历史、艺术、工艺、结构等角度完成了对明式家具的基础研究,还在鉴赏角度提出了家具的“十六品“:


简练、淳朴、厚拙、凝重、雄伟、圆浑、沉穆、浓华、文绮、妍秀、劲挺、柔婉、空灵、玲珑、典雅、清新。


与晚唐司空图的《二十四诗品》一般,寥寥几字,精准概括,将家具上的艺术风格与美学意境都娓娓道来。


使得家具在作为日用器之外,也走入了艺术与审美的高度。




此般文心,正如明代陈继儒在《小窗幽记》中形容的那样:


余尝净一室,置一几,陈几种快意书,放一本旧法帖,古鼎焚香,素麈挥尘,意思小倦,暂休竹榻。


明式家具被称为“文人家具”,正因它反映了当时文人所崇尚的生活趣味和审美情趣。


疏落有致的摆放中,器与人相互影响,共同塑造了理想中的生活态度和方式,自有一股士气与风骨充溢其间。



上海博物馆 王世襄旧藏明式家具


京城顽主


比起“玩家”,老北京话“顽主”仿佛更恰当, 说的是把玩儿当正经事,且玩出了花儿,玩的兢兢业业。


此名,王世襄当之无愧。晚年的他曾自嘲:


我自幼及壮,从小学到大学,始终是玩物丧志,业荒于嬉。秋斗蟋蟀,冬怀鸣虫,挈狗捉獾,皆乐之不疲。而养鸽飞放,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。



自小优渥的家境,让王世襄有了“玩”的底子。


其父王继增任职于外交部条约司,曾任驻外大使,兼爱古玩,其母金章工于绘事,善画鱼藻,家中祖辈人才频出,堪称高门大户。


左:王世襄幼年时  右:王世襄与父母


成长于书香门第的他,在衣食无忧中渐渐显露出了好玩与钻研的性格,真真儿一派“燕市少年”的模样。


每天举着大竹竿撵着鸽子跑,最后竟训成了指哪便飞哪的技术。趴在阴湿地里捉蛐蛐,揣在怀里带进教室,因此被先生请了出去。


为了学武功,还拜了清代遗老来学摔跤。兔、獾、鹰、犬,轮番捉训,熬起鹰来,整夜不睡觉,与朋友轮番上阵,终于功成。


一手架鹰一肩挂野兔的王世襄


他还常常上灶,各帮菜、煎炒熘炸样样都行,并将自己主编的《中国名菜谱·北京卷》赠予大美食家汪曾祺,两位学者老饕惺惺相惜。



王世襄与他的拿手菜“焖葱”


启功说王世襄是“最不丧志的玩物大家”,的确,他将“丧志”,玩成了“养志”。


爱玩鸽,便请养鸽专家到家同吃住学习经验,还观摩故宫所藏鸽谱,编纂成《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》。


王世襄旧藏“文”字葫芦鸽哨


养蟋蟀,他从全国各地找来三十多种蟋蟀谱,采用整理编校古籍的方法编成了《蟋蟀谱集成》。


万礼张盆、枣花过笼及蜘蛛水槽


亲自种葫芦,观察等待,写就《读匏器》、《中国葫芦》,将这项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再次带回人们眼前。


晚清 官模子水浒故事蝈蝈葫芦


在世人眼中,王世襄的爱好多是些民俗之物,可他不去追求所谓的雅俗之分,而是能在小中见大,实是兴之所至,无一物不能玩,无一物不好玩。


王世襄旧藏《绘事琐言》


荃荃与长安


他唤她荃荃,她便唤他的乳名长安。



王世襄与夫人袁荃猷是燕京大学的校友,王世襄离校去重庆时,临行送了袁荃猷一盆太平花。


此后袁荃猷送去重庆的信中,便这样写着:你留下的太平花我天天浇水,活得很好,但愿生活也能像这太平花。


太太平平,情意暗托。



袁荃猷是大家闺秀,很有学识,尤善古琴,是古琴大家管平湖的入室弟子。


她抚琴时,王世襄便相伴在侧,更笑称自己是“琴奴”,并曾亲手为她改造一具琴桌。


王世襄要撰写家具书籍,她便亲手绘制书内家具结构插图。


夫妇俩珍藏的“大圣遗音”唐代古琴


王世襄下放劳动时,跟当地渔民下湖打鱼,在获餐鱼之乐时,想到同样酷爱食鱼,此时却远在外地的袁荃猷,王世襄不由感叹,写诗寄愁:


和盐煮就鲜如许,只惜无由寄与尝。


王世襄将家中堆满了买回的物件,连下脚都难,妻子的抱怨却其实是骄傲和欣赏,而绝不是夫唱妇随的忍让。


在看到别的夫妻为琐事大吵特吵市,袁荃猷说:“长安别说吵架,脸都未曾红过,我真不能理解”,王世襄则回:“荃荃也从未红过脸”。



在几十年的风雨中,不论沉浮,妻子袁荃猷始终伴在他身旁,给予最大的鼓励与支持。


二零零三年,这位挚爱知己先一步离开了世间,王世襄在悼诗中写到:


提筐双弯梁,并行各挈一。


他去世前唯一的愿望,就是把那只菜筐,放在他和妻子的两个墓穴之间。


为的是,生死永相匹。



赤子之心


罗曼·罗兰说: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。


王世襄在抗战时期为国家追回被敌伪劫走的两千余件文物,其中就有数件堪称国宝级文物。


后辗转拜于梁思成营造学社门下研究古建,为将来撰写漆器与家具相关书籍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
营造学社图书目录


但世事难料,其后他因追回文物一事,被扣上了“右派”的帽子,在监狱中身心受尽了折磨。


一年后因找不到证据而被保释出狱,却失去了视为第二生命的文物工作,离开了曾以终身相许的故宫博物院。


紧接着在“破四旧”中丢毁了多年积攒的家什玩物,为保家中文物,王世襄主动提出了“抄家”申请,被抄走的书画、家具、古玩等不计其数。


这一次经历,锥心刺骨。王世襄曾说他的藏品:“在收藏家心目中,不过敝帚耳,而我珍之”。


五足内卷香几


即使在这样的坎坷中,他依旧笔耕不辍,撰写了多部研究著作,他说:


大凡天下事,必有冤,始有乐。倘得来容易,俯拾皆是,又有何乐而言?


过去人写诗,常以乐景衬哀情,哀是真哀,乐是假乐,可王世襄的乐观豁达更像是苏轼,即使苦中之乐,也乐得真实,乐得自在。


我们终究要凭借肉身做成的舟楫,横渡世间的惊涛骇浪。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不如意,不妨多一些韧性,多一些王世襄先生所谓不冤不乐的精神


药雨谈画


王世襄先生曾说:


不论我受到何种冲击,甚至是无中生有的污蔑,我坚决要求自己坚强、坚强、再坚强,只要活得长一定能笑到最后。

 

我很坚强,蒸不熟、煮不烂,我就是我。我有一定之规,一不自寻短见,二不铤而走险,全力着书立说,做对祖国文化有益的工作。


我按照我的道路走,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应该得到公正的认识,我能做到,这就是我的胜利。


他饱尝辛酸后,仍然坚持自己的道路,还是那份海阔天空的淡然,还是那颗熠熠生辉的赤子之心。


古今画法集



是生活态度造就了这样的大家,从先生的身上看得到:爱玩、会玩,也能是一种风骨。


王老八十大寿时,荃猷为他创作了一幅大树刻纸。


繁茂的叶间有家具、漆器、竹刻、书画、造像,还有鸽哨、葫芦、树梢的鹰和树下的狗,像果实一般缀了满树。


王世襄说,自己这一生的爱好和追求,都被荃荃刻画出来了。这一顽,果真就是一辈子。




末俗以繁华相尚

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


惜吾不及古人

吾谁与玩此芳草


抱蒲堂主人




堂主微信号:jybxl685

长按右侧二维码,加堂主个人微信号,

进入抱蒲堂微信群,交流菖蒲莳养之道。



| 往期推荐 |

人生有度,过则为灾

► 用美好的事物,消磨时光

► 每临大事有静气

► 活得有趣,是人生最高的境界

► 好生活是挣来的,不是争来的

► 折扇,袖怀雅物

► 自省,对一个人有多重要?

► 善良有尺,忍让有度

► 厚道之人,必有厚福

► 深情活过的人,才像个人

 人活到极致,是节制


抱蒲堂

莫道幽人无一事  汲泉承露养菖蒲



▽  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进入 抱蒲堂微店 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